学校首页

医 院 值班电话:0731-88689080

北校区值班电话:0731-88765826

当前位置: 首页 /健康宣教

别再谈“艾”色变!

发布时间:2023.05.16 来源:校医院 阅读次数:

近年来,随着艾滋病宣传活动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艾滋病的相关信息,提高了防护意识。但是总有些似是而非的谣言流传不断,增加了大家对艾滋病的恐惧。下面,我们就来盘点关于艾滋病的常见误区,一起正确认识艾滋病。

1.误区:日常接触会感染艾滋病

HIV无法在体外长时间生存。此外,不是所有的体液都携带HIV病毒,比如眼泪、汗液和唾液等。因此,HIV是不能通过触摸或其他日常社交当中的接触传染的,例如拥抱、接吻、握手以及共享食物、饮料等。只要没有性接触和血液的交换,就不会有HIV的传染。HIV也不会在居家生活中传染,即使普通人与感染者公用厕所、淋浴和厨房等,也不会有任何感染的风险。

2.误区:同性恋一定会患艾滋病

由于很多艾滋病患者都是同性恋群体,导致人们将同性恋和艾滋病相提并论。客观讲,艾滋病确实在部分男同性恋中比较流行,原因是男性间的性行为更易导致黏膜破损和病毒传播。但同性恋本身与艾滋病的传播并无关联,对于同性恋的过分恐惧和排斥反而会加大同性恋者的隐蔽性,增加防治艾滋病的难度。

3.误区:感染HIV后很快就会死亡

只要患者尽早检测确诊,并接受系统的抗病毒治疗,就可以和普通人一样生活,甚至达到预期寿命,并减少感染者对外界的传播风险。面对艾滋病,我们还是要从源头预防,避免高危性行为。不慎感染了HIV也不用过于恐慌,早发现早治疗,按时服药、定期检测,就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,带病生存。

4.误区:高危性行为后一定会中招感染

高危性行为后可以进行药物阻断,应在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。HIV病毒侵入人体后,从感染局部到复制扩散的时间,是72小时左右。因此,当发生了可能感染HIV的行为,请及早、及时服用阻断药,阻断病毒的传播。高危行为后的24小时,是阻断的黄金时间,阻断成功率接近100%。越早服用效果越好,且需要连续服用28天,才能成功预防感染。

5.误区:HIV感染者不能要孩子

研究表明,有效的干预措施能使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低到5%以下。如果HIV感染者有生育计划,只要与医生积极配合,采用正确的药物和治疗,帮助胎儿抵御HIV,是可以有效降低病毒传递的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艾滋病毒感染者不建议用母乳喂养,可能会将HIV传染给孩子。

6.误区:蚊子叮咬就会传播艾滋病

据统计,蚊子叮咬HIV感染者后嘴上残留血液0.00004毫升,要反复叮咬2800次才可能引起HIV感染,所以大可放心。而且,HIV在蚊子体内不繁殖,蚊子吸血后不会马上去叮咬下一个个体,也不会将已吸进体内的血液再注入被叮咬的人。蚊子或其他吸血型昆虫的叮咬不会传播HIV

7.误区:被“艾滋针”扎一下就会感染HIV

在公共环境中被针扎到,几乎不可能感染艾滋病。万一发生在公共场所被疑似“艾滋针”扎了,别慌张,首先明确是否被扎,弄清楚是否是“艾滋针”。即便针里真的有艾滋病毒,这种情况也不满足感染条件。HIV传播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:质量、数量和体液交换。被针扎一下满足了体液交换,但HIV病毒几乎不可能存活且足量,所以不用担心。

8.误区:自行检测艾滋病非常靠谱

自行检测阳性并不能确诊艾滋病感染,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。自行检测阴性,一般来说,提示没有艾滋病感染,但因存在窗口期,建议在高危性行为后3个月后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咨询和检测。

无知、恐惧和歧视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最大阻碍。艾滋病和任何一种疾病一样,需要我们正确对待。普及艾滋病知识、消除恐惧和歧视心理,才能更好地预防艾滋病。